每當提起「尿失禁」,大家總會聯想到要使用成人尿片,或是因瀨尿而整濕條褲子的尷尬場面。其實尿液不受控地從尿道流出,即使只有一兩滴,已可定義為尿失禁。不少女士剛剛出現尿滲病徵時,總是掉以輕心,或是怕尷尬而不去求醫,直至病情變得嚴重,更影響日常生活及情緒健康。
個案分享
年約45歲的陳太育有兩子,以往她每逢假日就會和家人一起外出,享受家庭樂。直至近期,丈夫察覺她經常宅在家中鬱鬱寡歡,不願意出門。在丈夫的追問下,她才終於坦白自己出現漏尿的問題。最終丈夫陪她一起求醫,才發現患上的是應力性尿失禁。
尿失禁成因
尿失禁(Urinary Incontinence)指無法用意識來控制的漏尿情形,造成患者在心理、生理上的困擾,可按照成因分為應力性、急切性、滿溢性及功能性四大類。
- 應力性失禁
好發於曾多次分娩、長期咳嗽、便秘、肥胖或年長的女士,其成因是由於骨盆底肌肉鬆弛,從而令尿道的控制能力削減。患者一旦做出可令腹部壓力增加的動作,例如大笑、咳嗽、跑步或提取重物等,就可能出現漏尿的情況。
- 急切性失禁
患者多數患有膀胱過動症,由於膀胱逼尿肌過分敏感或大腦不能有效地壓抑膀胱收縮,只要有些微尿意就要立刻如廁。
- 滿溢性失禁
因患有泌尿神經疾病,如神經萎縮或脊骨神經疾病等,導致膀胱肌肉收縮能力降低,導致起小便過量聚積,引發尿失禁。
- 功能性失禁
患者因患有中風、認知障礙症等疾病,以致行動不便,難以及時如廁。
尿失禁治療
其實像陳太這樣的個案甚為常見,因經歷兩次生育及隨著年齡增長,容易令骨盆底肌肉變得鬆弛。而病情輕微的應力性尿失禁患者,可先以非手術方式處理,例如練習骨盆底肌肉運動,即俗稱的提肛運動;或是接受非入侵式的Papimi 離子感應脈衝式電磁場治療(Papimi PEMF Therapy)改善情況。
惟若情況持續未有改善或病情較嚴重者,就可能考慮接受微創手術治療改善情況。如有懷疑,可詢問醫生意見,考慮進行相關檢查找出病因。